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民俗风情 >  正文

保康县城的早年记忆

发布时间:2019-05-15

湖北省档案馆供图

□艾子

在湖北省档案馆,珍藏着一张上个世纪40年代绘制的《湖北保康县城区平面略图》,反映了当时一个山区县城的风貌。

地图上的保康县城呈不规则三角形。万年山在城北蜿蜒,岮山在城东绵延,清溪河分赵家山、三七山从南而来,近县城后沿西北方向流淌,老巴公路从西北方向进入县城后,与其中一条未具名的街道合并。在临近城内建筑的地方,有大片的菜园和沙滩。土堤有两段:一段在清溪河以北邻近民房处,另一段在城东,护卫着大半个城的建筑。

从地图上看,当时的保康县城共有5条街道,分别是:民族街1、林森街、民族街2、中正街、中山街。其中:民族街1和林森街相连,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是城内最长的一条街道;民族街2与林森街平行,目测长度只有林森街的2/5;中正街呈南北向,北与民族街1、林森街交会,构成城内的中心地带——十字街;中山街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北与民族街1相连,中段与中正街相交。

地图上保康县城的单位不多,共有卫生院、救济院、电信局、青年团、县中学、中心小学、县党部、田粮处、省银行、宪兵队、县银行、税务局、邮政局、合作指挥室、县参议会、县政府、警察大队等。

县城有城墙,从东北角向西南延伸一段后,呈水平状沿民族街1的南侧抵清溪河边结束,与此同时,在中山街的尽头又有一段城墙,长度不过几十米。这段城墙形制特殊,不像传统那样围在城池之外,而是一段在城中心穿过,孤立存在的城墙,让现代人摸不着头脑。翻检《保康县志》,称“(1939年)县长张联璜为减轻燮亭沉压,令拆去砖石,改装木质。1949年前夕,仅存东门—南门—小南门两段城墙和2.5米宽的城壕”,原来是多次水灾,摧毁了本来四围的城墙,所剩下的“片断”。

从地图上看,县城街道的名字,颇耐寻味。五条街,有三条以要人命名,呈现出浓郁的政治气息。《保康县志》记载,“(1912年后)县城仅存东街、后街、河街、南关街、顺城巷,均为土石路。”由此推断,1912年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颇有派头的街道名还未更名。至于是什么时候全部改名?揣测林森一度作为国民党政府领袖,曾在1941年12月9日代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以他的姓名命名街道,除了表达地方政府对他的怀念、尊崇外,大致可以推断出街道被改名的时间,即1942年左右。

“一图胜万言”,但这张比例尺为1∶2000、盖有一方朱红方形篆章大印“保康县政府印”的《湖北保康县城区平面略图》,却存在一定缺憾:首先是没有绘制单位、时间,但从地图上已出现“操场”及街道的名称推测,这张地图应该绘制于1946年下半年至1948年期间(1948年8月,保康县城得到解放)。其次是地图上有涂改:林森街曾被绘图人员先标注为民生街,可以清晰看见被涂改的痕迹;三是山脉名有误:“岮山”实为“岮峪山”、“三七山”估计应为“三溪山”;四是县城内大片的民房也绘制得一模一样,毫无个性和差异,不合历史;城区的佛堂祠观、风景名胜无一标注,可见制作比较潦草。好在整张地图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依然完整、洁净,所以对1949年前地图严重缺失的蕞尔小城来说,也算弥足珍贵了。

【版权声明】凡注明“保康融媒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保康融媒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保康融媒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