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民俗风情 >  正文

保康清明祭祀历史更久远

发布时间:2019-05-15

春城闲望爱晴天,何处风光不眼前。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这几天,保康县马良镇制作传统清明吊的老艺人杨老汉,感觉现在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前些年,清明节前夕,他制作的清明吊总是很好卖。而今,到处叫卖主的却是从外地批发回来的清明吊,不仅颜色好看,而且样式新异。人们对他用钱凿打制的传统清明吊不感兴趣,认为太朴素,给老辈子的坟墓插上去不体面,他担心富有荆山特色的清明吊总有消失的那一天,在老艺人的心里,楚源地保康的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保康作为楚源地,春祭习俗要早于清明节习俗的形成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据《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保康荆山一带,清明节习俗的形成要上溯先楚时期楚人的祭祀活动。

楚人祭祀的对象分为“天神、地抵、人鬼”。其中,楚人祭祀包括祖先在内的人鬼的主要方式是墓祭。楚人墓祭分为腊祭和春祭。腊祭就是在阴历腊月23日小年之后,楚人给死亡亲友的坟墓上坟,其主要方式是烧祭火,送灯,给坟墓培土。这种风俗主要源于楚人崇火,希望祖坟上冒青烟,后人香火延续不断。腊祭活动以家庭为主。

公元前1043年,第一任楚子熊绎在荆山立国,定都丹阳,也就是现在的保康县马良镇重阳。那时,楚人就开始了春祭活动。

楚人春祭十分隆重。当河边柳树刚吐翠抽条时,楚人便相约到来到祖坟地,修理坟前拜台,植松柏保风水,给坟墓培土,而且坟上的土堆的越高越好。另外,楚人还割去坟墓四周的杂草、荆棘,然后集中烧掉。这些整理坟墓环境的工作结束后,楚人便挑来饭菜,众人席地而坐。族长先在坟墓前的拜台上摆放酒、菜、饭,然后又磕头,依次叫死去的祖宗吃饭。完毕,众人方可用餐。

楚人这种风俗主要体现楚国早期的政治是以宗法统治为主。宗法统治是族长说了算,族长通过这种墓祭活动,凝聚人心,教育后人不忘记祖宗功德,启迪后人光祖耀宗。同时,族长也通过这种春祭方式惩恶扬善。在楚国早期,常有不孝之子在春祭中被族长拉到祖坟地处死。

在历史记载中,许多楚子就是族长。楚子独特的地位使得楚人春祭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这一春祭活动延续至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不管是楚人春祭也好,还是人们在清明节踏青扫墓也好,都是为了怀念死者、祭奠先人、教育后代不要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

保康版清明节传说PK历史版清明节传说

历史版清明节传说: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一直由介之推生死相随。重耳复国以后称晋文公,他遍封功臣,惟独忘了介之推。经人提醒后他派人去请,介之推坚辞不到。晋文公亲自登门,却遇上一把铁锁,邻居说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绵山。晋文公派兵进绵山搜索,介之推东躲西藏就是不出来。有人建议三面放火,只留一面出口,介之推耐不住火烧,总会出来的。眼看绵山满目焦土,仍然不见介之推逃出。人们在搜山时发现,介之推已经背着老母,倚在一棵大柳树上烧死。重耳痛苦收尸,发现介之推背后有一个未烧焦的树洞,洞内藏着一块衣襟,衣襟上用血写了几行字:“勤政清明复清明。”劝晋文公清正爱民。从此有了清明节。

透过这个历史版传说,我们可以看到老百姓对执政者的期望,也能够读懂这个传说故事中的真正含义。勤政清明,这是人心所向。

保康版清明节传说:相传从前荆山有一个书生,他的父亲为了让他能够继续读书求士,在伐木中被树木砸死了。书生安葬了父亲后外出考学,到了清明节那天也没有给父亲的坟墓上插清明吊。有一日夜里,书生梦见了父亲。父亲指责书生不孝,让他在阴间倍受折磨。原来,到了清明节这天,阴间要举行清明大会。每个亡灵要高举着清明吊参加评选,看谁的清明吊漂亮。没有清明吊的亡灵则被赶出会场,被罚苦工。听罢,书生赶快跪下给父亲磕头,哭着承认自己的过错。哭着哭着,书生醒了。书生便把自己在梦中见到的情景告诉给荆山的人们。第二年清明节前夕,书生给父亲的坟墓上插满了清明吊,以弥补自己的过错。从此,不管是再忙的荆山农人,还是再远的异地学子,总是在清明节前夕回到故里,为亲人的坟墓插满清明吊。

保康版清明节传说证明了一个事实:人们在清明节祭祀活动中感恩前辈,教育后代要孝顺父母。

现在,清明节祭祀上坟插清明吊成为保康当地习俗已得到很好传承。远在千里之外保康人,如果不能回来,便打电话拜托他人代插清明吊。

【版权声明】凡注明“保康融媒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保康融媒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保康融媒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