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民俗风情 >  正文

红色聚龙山

发布时间:2019-05-15    作者:王俊楚 陈吉明

保康聚龙山是襄樊的名山。其名气源于山大,越山公路长达百里;源于山高,顶峰海拔高达1852.1米;源于山寒,常年有四个月为冰雪覆盖;源于盛产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每年夏秋能产一万多亩;源于电视信号转播曾经功劳卓著,闭路电视开通前,全县大部分电视信号都发射自聚龙山峰顶。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克陵根据1972年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古墓出土的古地图,利用先进的测绘方法,得出荆山主峰就是保康县境内的聚龙山的结论,因此而提出:“熊绎辟荆山,渊源就在现在的保康聚龙山一带。”这一论断更是挖掘出了聚龙山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鲜为人知的是,聚龙山还是一座红色的山。

1928年3月,震惊全国的“荆山农民暴动”就发生在聚龙山东麓的薛坪镇;1931年3月,贺龙率红三军经过聚龙山东麓,沿途打土匪、惩恶霸,播撒了革命火种。

1946年7月,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率领中原突围的一万多名指战员在鄂西北成立军区并建立了根据地,11月,王树声在聚龙山北坡的千家老林召开鄂西北军区干部会议;第二年元月,中共鄂西北区委在聚龙山北坡的茨菰淌召开区党委扩大会议。面对十万国民党正规军的压缩、合击、清剿,两次会议形成了避敌锋芒、保存实力,分散部队、发动民众,依托山林、灵活游击的斗争策略。1946年12月13日,王树声、刘昌毅率领的鄂西北军区直属机关和警卫团、中原军区一纵二旅七团在后坪车峰沟遭到国民党重兵伏击,苦战一天,突围后的解放军指战员翻山越岭,直奔聚龙山千家老林隐蔽、休整;1947年2月7日至9日,鄂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刘昌毅率2000多解放军指战员和数倍的国民党军队在后坪镇康家山激战后,也曾突围至聚龙山千家老林隐蔽、休整。

中原突围后,中原军区一纵二旅五团团长江贤玉、副团长沈甸之带领仅42人的小分队,以千家老林为中心建立起保(康)南(漳)边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三个正规团、两县保安大队、数个乡保队共一万多军队前来“扫荡”、“清乡”。小分队于1946年10月15日到达鲊峪河畔、黄堡和大湾交界的庙子垭,于1947年5月中旬被整编为中原游击纵队,后按中央军委指示向桐柏地区挺进,战斗8个月,歼敌近两百,小分队却伤亡很少。35年后,已是航空学院顾问的沈甸之老人仍秉笔作诗,忆述往事:“五日天破晓,来到千林山。群众开门迎,笑问饥与寒。东家备茶饭,西邻送佳馔。乡里闻讯至,促膝相攀谈。”“我等四十二,敌兵逾数万。分区逐乡清,山林搜数遍。持续百余日,几度危转安,官兵志坚定,更赖群众援。”军民之情深,敌我之悬殊,战斗之残酷,尽现字里行间。无独有偶,曾经的小分队战士张翼翔也于1982年在兰州作诗,追忆当年的峥嵘岁月和鱼水深情:“千家老林,茨菰淌,群木丛拔。百峰坪,峰峦峻嶒,绝壁悬崖。长岭倾斜似卧虎,边沟陡坡金竹荒;忆当年,敌强我力弱,需有家。依基地,养生息,民待军,如子女,手足情,好比藤上瓜。虎狼虽猛哪得胜?万比四十敌无法。还可喜,众多伤病员,全保下。”其中“千家老林、茨菰淌、百峰坪、长岭、金竹荒”皆为聚龙山中的小地名。

革命战争时期,聚龙山不仅是南漳、保康一带革命队伍当之无愧的天然屏障和后方基地,而且孕育了许许多多可敬可佩、可歌可泣的聚龙山人:1947年,龙坪仁和村王莘逸曾保护南保宜中心县委书记李蔺田在其家中养伤三个月,直至李回归部队。同年,茨菰淌谢祖堤全家在盐米洞保护受伤的中原一纵三旅七团副团长江家银等七人,并提供生活保障达四个月之久。1947年1月至1948年6月,茨菰淌王道善夫妇将中原军区一纵二旅五团宣传队长杨解华保护在一个“天坑”里养伤达一年半。1947年3月中旬,一纵二旅五团副团长杨大儒在百峰坪董尚伦家养伤,伪县长带队清乡,董尚伦和两个弟弟董尚会、董尚友被抓并遭严刑拷打,董尚伦直至被枪杀于耿家湾也没有供出杨大儒的藏身之处。董尚会、董尚友被放回家后,掩埋好其兄遗体,依然继续照料杨大儒直到伤愈归队。

山,突兀、巍峨、坚毅、雄浑;人,刚烈、血性、朴实、厚道。是地灵孕育了人杰,还是人杰彰显了地灵?或许,眼前这一座座巍然屹立的山就是聚龙山人的化身,而那些永远值得后人仰望的聚龙山人原本就是这一座座巍然屹立的山吧!

【版权声明】凡注明“保康融媒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保康融媒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保康融媒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