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本土文学 >  正文

腊月的乡村/岩源(图文)

发布时间:2016-12-20    作者:岩源    来源:保康微信平台

进了城,总感到春节一年比一年过得没意思。后来,城里又禁了鞭炮,过节的气氛就更少了,每每春节,便越发留念儿时乡下过节的情形。

在老家,春节俗称过年。过年重在一个“过”字,讲究的是过程,而且,从进入腊月到正月十五,整整一个半月,都是节。

进入冬天,大抵是第一场雪后,乡亲们就为过年忙乎开了。宰杀年猪是农家的大事,除了早早邀约亲友到家吃年猪肉外,还得找上几个壮汉为屠夫打下手,小孩们则早早地在村口追逐、守望,急不可待地等待着屠夫的到来,家里边已是几口大锅热腾腾地煮着沸水,主妇和做客的村妇都在忙着洗摘蔬菜,远远就能听见客人的欢笑声,屋顶升腾起的是平日里少见的浓浓炊烟和庆贺丰收的喜悦。

宰猪的细节是不让小孩子偷窥的,吃猪血也要等到十二岁以后,这是祖辈一代代传下来的规矩,可能是为了避免孩子过早接触血腥。宰猪的程序则是妇孺皆知的,递刀、卸头上贡、验膘、过磅,一个都不能少,而且还有一些忌讳,比如“补刀(即一刀未能将猪杀死再补一刀)”就是主家最忌讳的,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卸头上贡”则是一种祭祀活动,就是将猪头和鲜果一起供奉在石碾子上祈祷五谷丰登。

履行完程序,经过一番推让,主客坐定,便是觥筹交错地饮酒吃肉,品评主人一年的收获,年猪的斤数和膘厚是农户攀比的主要指标,也是必然讨论的话题,乡亲们的家长里短,村子里的年景收成都是佐餐的好料,当然少不了要夸赞主家一番,主人也会有一两句得体的谦让,经过一阵你来我往,酒桌上洋溢的都是幸福和满足,桌下间或有一两声为争吃骨头而撕咬的狗叫。

腊月是乡村最为狂放的季节。男人们总是三五成群地扎堆喝酒,宣泄一年劳作的辛劳,席间,总会有一两个不胜酒力率先倒下,其他人依然不介意地吆五喝六。在老家,如果一顿饭下来,客人没有醉意,主人会很不高兴的,因为喝不好酒,要么是客人不义气,要么是主人不热情,而这两条,对乡亲们无异一张“不道德”的标签,所以,如果走在腊月乡村的小道上,偶尔碰见一两个东倒西歪的醉汉,千万不能大惊小怪。

女人们则准备年货,张罗着为一家老小添置新衣,赶在节前将衣被浆洗干净,盘算着正月要打发的压岁钱,忙着给全家人换发洗脸的毛巾,男人闲暇也准备些柴禾,清扫屋里屋外。农家小院里传出最多的是女人的唠叨声,过年最辛苦的就是这些主妇,总是在言不由衷的一声声埋怨中享受着一年的收获。

“新桃换旧符”的任务通常由当家人承担,春联和年画都是精心挑选过的,爬高就低的贴春联的也是当家人自己,一家人七嘴八舌招呼着上下左右,男人也显出少有的耐心,等到大红春联都贴上门框,男人还要端详一阵,然后才招呼着开饭。

年夜饭是过节的高潮,又称团年。一家老小聚在一起,小辈们挨个敬酒,长辈们依次回敬,妯娌之间的不快和小矛盾随着一杯酒烟消云散,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也象模象样比画着干杯,就连从不喝酒的小姑娘脸上也飞起了红晕。尊老爱幼,对往事的回味,对来年的憧憬都渗在一次次杯盏往来之中,也深深渗入了滋润的心田。家人团聚的同时也不忘对先人的思念,除夕之夜除了上坟送纸钱,还一定要在故去的前辈坟前点上一盏灯的,称之“送亮”。

孩子们吃过年饭还得“守年”,大人们匆忙收拾碗筷,为迎候新年忙碌着,黎明的“除夕”又是一场燃放鞭炮和烟火的攀比。

当一家人穿戴整齐地站立门前的时候,新年来临了。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照亮夜空,庄稼人也奢侈的“潇洒走一回”,看着小半年的血汗钱顷刻间“灰飞烟灭”,虽然有些心疼,却实在是一种人生的乐趣。新的一年,盼着的是来年更大更体面的奢侈。

孩子们拿着鞭炮去挨家拜年和自由玩耍,大人们惦记着盼望着很久未曾见面的外甥或妻侄,盘算着到来的时辰,老人们安坐接受一拨拨孩子的跪拜,掏出一个个早已备好的“红包”。

与腊月不同,正月的气氛是一天天渐淡,也没有“请客”与“吃请”的概念,拜年是一种交互式活动。等到了正月十五,大人燃起篝火赶毛狗,在全家人的吆喝声中,送走春节,又迎来了播种的季节。

儿时的记忆,春节是和吃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体现的是一种亲情和人情,是一种舒放和收获的氛围,过年是最幸福的享受。与过去比起来,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天天是过年了,只是少了些过年的情调。奔走辛劳了一年的人们已很难找到过去的那种乐趣,那种彻底放松充分享受的粗犷与闲逸,对都市里每一个忙碌的人来说,春节,正渐渐成为一份亲切而遥远的记忆。


保康微信平台 微信号:baokang0710

编辑:孙俐

【版权声明】凡注明“保康融媒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保康融媒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保康融媒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